352次浏览
需要5点数下载(1点数=1元)
更新于2021-09-02 09:23:40
32.0 MB
类型:培训
Tags:
资源简介:
【“大乘”与“小乘”】入乡随俗,还是保持传统——更多资源,课程更新在
资源,名师讲座课程简介:
【大乘”与小乘”】入乡随俗,还是保持传统
大乘佛教脱胎于小乘佛教,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兼容并蓄,形成新的佛法,而小乘佛教仍然坚守传统的佛。
1、在对待佛的问题上,
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,建立了法身佛与三世诸方佛的观念。在《华严经》中描写了一个庄严美丽的佛的世界。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,而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。奉其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,彼岸世界的统治者。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诸佛。佛是各个世界和极乐国土的主宰者。
大乘佛教认为,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实身,佛陀的实身是积累了极长时期修行而成的;佛陀的色身、寿命和威力都是无边无际的;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。
而由上座部分离出的最大的一部——说一切有部则不承认自己是小乘”,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,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觉着、教主、传教师,是一个普通的觉悟者。认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个,那就是释迦牟尼佛。
2、在追求的目的上:
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的,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。以菩提(觉悟、智慧)为目标,指斥原始佛教(小乘)只求个人解脱。
而原始佛教(小乘)以追求成就阿罗汉为目标。小乘所追求的积累功德,经过艰苦的努力,最后达到涅槃境界。这种自我解脱,偏重于断除烦恼,灭绝生死。
3、在修行方法上,
原始佛教(小乘)认为: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,由于种行为(业)和种种烦恼(惑)而产生的,应当追求断业灭惑,不使其再生。因此主张个人远离社会,想解脱必须出家,过禁欲生活(直到如今,南传佛教国家还有许多青年出家作一年或几年比丘,然后再还俗)。
而北传佛教(大乘)则重视主观求道的愿望,而不是单纯讲业报。不仅重视个人修养,而且还注重人际关系。强调菩萨行,也就是利他的实践活动。大乘佛教用菩萨的观点代替了涅槃观点。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:
由出家人即不能生产物质产品,也不能生产人。长期以往,社会将无法继续存在,人类也将灭亡。大乘佛教逐渐改变了这个弊端,想解脱——涅槃成佛,不必下这么大力量,你只要膜拜或口颂佛号等等,就可达到目的。
4、在佛教理论上,
小乘佛教认为自己是佛教的正统。指责大乘佛教的教义是杜撰的,大乘非佛说”。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无我,就是没有主宰,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,而不承认宇宙是空的,而是有的(法有),这是所谓的人空法有说。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,佛并不是以一切因说一切法。
而大乘佛教对佛说有自由解释、发挥的色彩,他们认为不仅人空,宇宙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,也是空的。佛所说一切言语都是随机说法,佛以一音说一切法。
你信佛吗?信佛就要深信佛所说的真实不虚,可为什么都是佛陀所说的法,却还有大乘、小乘的不同?是先度人还是先度己?到底该走小乘的路?还是追随大乘的脚步?或许你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,但释迦牟尼佛早就用一个故事说清楚了这个问题。
这个故事出自《法华七喻·化城喻》。这是一条长达五百由旬(古印度长度单位)的艰难险道,旷野茫茫,绝无人迹,惊骇恐怖,但唯有这条路才能到达藏宝地,那里的宝藏多到讲述不尽。有位聪慧超群、明达干练的导师,很清楚一路的险道关卡,正在引导众人踏上前路。
可是这群人走到中途,因疲惫、看不到前路,渐渐产生了懈怠、疑惑之心,心里打起了退堂鼓:前路太长太难,我们退回吧。此时导师随机应变,在险道中段的三百由旬处,用神力化出一座城池,指着前方对众人说:你们不必害怕担忧,也绝不能放弃那宝藏,前方就有一座城池,只要入城即可”。
身疲力倦的众人立即充满欢喜,自身的斗志被激发起来,终于到达了这座化城。在这里歇息时,众人觉得这座城就已经很好了,既然已经脱离那条险路,不如安心留在这里。导师当然发现了他们的想法,在众人体力恢复之后,这座化城消失而去。这城是幻化出来给你们休息的,宝藏就在前方不远处了,现在可以继续前进了”。
这位导师是谁?是佛,而寻找宝藏的众人就是众生,这条艰难险路就是解脱烦恼、修行证果之路,其终点即是成就佛果。释迦牟尼佛在讲完这个故事后,对座下听法的五百阿罗汉和比丘说:生死轮回中被各种烦恼所缚,这条艰险苦难的路极其漫长,但无论如何都必须走出这条险道,永离生死烦恼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”。
但佛也很清楚,如果直接告诉众生终点是成佛,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望而却步。因为成佛之路很漫长,必得经过极其长久的勤苦修行。佛知道众生的心念会有怯弱,因此运用方便权巧之力,先讲声闻乘、缘觉乘的修行之法,让他们先到小乘解脱”这座化城,在此略作休息后,即能明白此处并非终点,还需继续前行,直至真正的涅槃成佛。
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,拥有了佛心、佛性,修到了阿罗汉果,但不能就此停止前进。要知道,只有证得佛陀这样的无上智慧,才是真正的究竟之法。相对来讲,大乘修行者要同时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,不仅断除自身的烦恼惑业,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,也尽一切所能,帮助所有众生。度人的同时就是度己,即自度度人”、自觉觉他”,是不容易做到的,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征。
而小乘先侧重于自我解脱,看到世间纷扰和轮回之苦,便生起强烈的出离心,修习戒定慧,彻悟四圣谛或十二因缘,五百由旬的长路已走过一半,证得阿罗汉果。等修行真正到了这个程度,佛还会为他指明成佛的方向。无论小乘还是大乘,都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,而施设的修行法门,其最终目标都将是解脱轮回,成就佛果,这就是佛陀对众生的慈悲之心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资料预览图:
754 MB
21次浏览
健康养生
83.0 MB
29次浏览
教育培训
95.0 MB
24次浏览
百科讲堂
67.0 MB
11次浏览
金融财经
65.0 MB
11次浏览
管理经营
254 MB
19次浏览
人性心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