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源简介:
【读书】故道白云——更多资源,课程更新在
资源,名师讲座课程简介:
《故道白云》是禅宗高僧一行禅师最具有影响的着作,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,语言生动感人,记述清晰严谨,有人誉其为释迦牟尼传记的权威版。重步佛陀故道”,领悟如白云”的禅意。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同寻常的经历,由一个牧童傅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引述出了佛陀的事迹和言教。清晰而直白的禅理故事构成了这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。
《故道白云》取材于24本巴利文、梵文和中文佛典,通过一个放牛娃缚悉底和佛陀之间的故事,串联起佛陀的一生,其中,佛教的根本教理的产生背景,产生因缘,对治人群和传播方法都有机、有脉络、有情趣地得以展现。 佛陀入灭了。 入灭前,佛陀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:一切法无常。如果有生,必然有死。你们要精进修行,以证得解脱!” 《佛陀传》原名《故道白云》,意在佛陀见过的白云,仍在天空;佛陀走过的路,仍在我们脚下。 伟大的一行禅师,用沉稳且亲切的笔锋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、成长、出家、修行、得道、弘法,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,带领我们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,以印度东北为背景的佛陀时代。 许多人心目中的佛陀,不仅是佛教的创始人,更是一位高不可攀的圣者,但是本书通过对佛陀年轻时代的情怀,中年时期的曲折悟道、至老年时期健康状况的描述,把这位圣者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了。或许,从了解佛陀普通人性及日常生活的一面,让我们了解佛性的普世,了解每个人心中的佛,及佛的潜能。 佛陀从来不是神,而是一个人。他没有任何神通,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。他也有家人,有妻子和儿子。为了悟证大道,他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。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、慈悲,而且真实可爱;我们看到的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本人,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,平等愉快的分享食物。他从容的仪表和精深的教理令人尊敬和折服。佛陀普世众生的慈爱在一举一动间,散发着佛法的灵性与光芒。 一行禅师,当今世上影响力很大的禅宗僧人,被誉为当世大徳。1926年生于越南,16岁出家。1982年,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 梅村” 禅修道场,近三十年来,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多个 正念静修中心”,为佛教界人士、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,其着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,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。一行禅师还是一位着名的诗人和作家,《佛陀传》是他备受推崇的代表作。 作者把佛陀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教,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平凡的经历,从一个看牛童缚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,一一引述出来。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,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;无论有没有佛学根基,阅读本书,内心都会充满喜悦、平和、感动,受益匪浅。 佛陀彻底开悟了 放弃奢华无忧的生活,年轻的王子乔达摩沙门便开始了一段极度苦修的生涯。他会在黑夜里进入森林最恐怖的荒野地带,独宿一宿,就是在身心恐惧慌乱时他也会一动不动地坐着。当有鹿儿走近,使树叶蠕动而作声时,他的恐惧心会告诉他是妖魔来索命,他依然不为所动。当孔雀踏断树技,他的惊惧害怕心又会告诉他是蛇从树上爬下,但他仍会稳坐不移。 他极力去降伏外来的恐惧。他深信一旦身体不再成为恐惧的奴隶,他的心便可以摆脱痛苦的枷锁,证悟大道。 他有时坐着,会把牙齿咬紧,舌头紧抵上颚,用他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恐惧,就算全身都被冷汗湿透,他仍会岿然不动。经过这种种的怪异锻炼,他得以加强他的勇气和自律。他的身体更能承受难以形容的痛苦,而同时心中又能保持平和安静。 怪异修行法门还有悉达多不再沐浴,又停止进食。只会偶尔吃一个在地上拾到的枯石榴,甚至一块干涸了的水牛龚。他的身体已瘦得只剩下松松的皮挂在撑出来的骨条上。他六个月没有剃剪须发,当他轻搓头顶时,一撮撮的头发便会掉到地上,仿佛仅余的头皮再也滋养维系不了他的头发。 终于有一天,悉达多在坟场禅坐时,突然醒觉到这种苦行之道是绝对错误的。太阳落山了,一阵清风轻抚他的体肤。在烈日之下坐了一整天,这阵微风来得特别清新舒畅。悉达多体验到他心内一种整天都未感受过的怡然自在。他体会到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。身体的平静舒适与自心的安然淡定是息息相关的。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。 悉达多放弃了苦行,放弃了逃避世间的想法。他回归到自己,他发觉自己全然在世法之中。他开始见到解脱之匙在于每一口呼吸、每一寸步伐、道路上的每一块石子。 毕钵罗树下,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。从静思他的身体进而静思他的感觉,再从静思他的感觉至静思他所体会到的。他体悟到身心一如,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。 从一个晚上到下一个,乔达摩坐在毕钵罗树下禅坐着、让觉察之光照耀到他的身、心、以及整个宇宙。不缓不急,慢慢盘腿,跏跌莲坐。在他的周围,成千上万的各式昆虫在细叫,他让觉察力转到他的呼吸上去,然后轻轻地合上眼睛。 晚星在天边出现了。 木筏不是彼岸 那年冬季,佛陀住在毗舍离。一天,正当他在离大林精舍讲堂不远处禅坐时,几个比丘在精舍另一处的园地自杀而死。佛陀知道后便询问他们自杀的原委。原来,他们是在禅观身体无常坏灭之性后,便对色身产生畏惧,以致不欲生存,佛陀知道这个原因后感到非常不安。 他齐集所有的比丘,对他们说:我们观想无常和坏灭的目的,是要看清楚万法的实性而摆脱它的藩篱。逃避这个世界,并不可以使我们达到开悟与自主。而我们的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,不要当它就是真理。” 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,手指只是用来指出月亮的方位。如果你把手指当作月亮的话,你便永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。 佛法的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。我们需要木筏,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。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,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。好好用木筏乘载到达彼岸,但不要执着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。不要被困于法理之中,一定要懂得把它舍放。教理是用来帮助达到解脱,但谨记不要对它执持不舍。 书中关于佛陀说道的故事很多;他运用他的智慧平息两国之间的争端,运用他的平和化解僧团之间内部的矛盾,运用他的睿智成功避免因王位交替引发的国家动荡。佛陀的博大智慧与慈爱普世不仅仅在国家大计、百姓生死,也在于世间看到与看不到的一切。 读《了凡四训》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篇积善之方中第一句: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这是一本更贴近平民百姓的劝人从善之书,书中道理让人一目了然;而《佛陀传》中,讲慈悲之爱,是没有执着与分别心的,佛陀的慈善是大慈和大善,是替别人带来欢乐的心量,不限于对自己的父母、配偶、子女、家属、宗亲,这种爱,是遍及所有人和众生的。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要做到佛陀的普世爱人比较难,但是佛理中也说,在没有佛和圣贤在世之时,父母就是象征佛与圣贤。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敬,莫过于过着贤良幸福的一生,这也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。反过来,双亲也是子女快乐的源泉,很多人都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才会懂得感恩。有父母在,其实是最大的幸福。 世人眼中的佛是阔达及有容量的,内心如地”,地宽而广。教会我们遇到困难,不气馁,在困难中把问题解决。他们实践众生平等心,在被羞辱毁谤时而不困扰,就如当一个人向天上吐涎,上天不会为之气结,涎沫只会跌落在吐涎人的脸上。 因为喜爱读传记,出于好奇买了《佛陀传》,自身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,也无从谈起宗教知识。佛学的深奥理论,也是从未接触过,但此本书却认真细致的读下来,虽然离佛陀所说的开悟、证道还差之千里,但内心时时充满庆幸与感恩;庆幸在纷纭繁华中还能静下心来感受千百年来的智慧,感恩通过领悟智者的智慧来进一步自省及完善自己,其中心境经历从好奇到质疑到叹服的过程。最后,借用书中一句话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没有人可以超越佛陀的智慧。
资料预览图:
754 MB
21次浏览
健康养生
83.0 MB
29次浏览
教育培训
95.0 MB
24次浏览
百科讲堂
67.0 MB
11次浏览
金融财经
65.0 MB
11次浏览
管理经营
254 MB
19次浏览
人性心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