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5个效率】效率提升带来的新机会

分享者:admin955

 
我每年也会出席类似这样场合的演讲,但从来没有像“效率”这个题目这么令我兴奋的。尽管我从来没有讲过。为什么这么兴奋?
做投资五年多来,收到无数的BP计划。永远是讲“我规模有多大”、“我今天有多大”、“我未来会做得有多大”,还有“我有多快”。
“我有多大”、“我有多快”,是所有商业计划书的主题思想,或者是忽悠投资人的主要方向。但从来没有没有人在BP当中说:我效率有多高——我今天效率有多高;未来随着我多快、多大以后,我的效率有多高。
并且,在和创始人见面的时候,凡是被问及到效率问题的,他们很多人都答不上来。他们觉得我们又不是传统行业,传统行业才讲效率,而我们是互联网行业。就好像互联网不需要追求效率,只追求有多大、有多快。
恰恰相反,互联网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效率。做跟互联网有关的行业,怎么可以反而不讲效率了呢?
一个互联网公司没有人均10万美元的利润贡献,就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。大家只看到有多大、发展有多快;而这个大和快的背后,是效率。
不要被互联网这层外衣给迷惑了。商业的本质,除了增长以外还有效率。没有效率的增长,不是慢性自杀,而是加速自杀。
今天为什么这么多创业公司,能够烧掉这么多钱,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。就像当年的恐龙,恐龙真的是吃的多,拉的多;长的快,死的快。地球环境略微一变化,恐龙立即消失。
 
效率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效
阿里有一支赫赫有名的铁军,叫中供铁军——就是中国供应商地面推广的销售团队,里面走出了滴滴的程维,美团COO阿干、去哪儿的总裁张强等等。
这个团队没有人数限制,只有一个指标加一个人一年一百万。
那这个产品对阿里集团的净利润率大约在25%到30%,意味着一个人一年为公司赚25万到30万,而他的销售额是一人100万。你只要敢加人,你加吧。意思就是当时是五千人,地面推广团队的时候,就对应着50亿的营业额,12亿五千万的利润。
这才像互联网公司的人效——人均效率。这是马云当时给这个团队定的。
人效是中供铁军的关键。而中供铁军锻炼出的这些CEO、创始人,能够成功很重要原因,就是死死把握住效率指标。
这些公司滴滴也好,美团也好,都是百团大、千车大战中的幸存儿。为什么他们能存活下来?
是因为他们比同行拿到的钱更多吗?是因为他们比同行更快吗?都不是。是因为他们和同行相比,尽管也烧钱,但每烧一块钱,获得的效率更高。
创建淘宝的时候,马云给淘宝又定了一个指标,人数再次不受限制。很多做企业的都说人数不受限制,那企业不是要失控吗?
告诉大家淘宝的指标是什么:人均1亿交易额。我是百安居出身,当时百安居一个两百人的店,一年能够做3-4个亿我们就很满意了。所以百安居这样传统零售企业的人效是多少呢?150万。
当我听到马云定的指标是人均一个亿,腿都软了。
每个亿收到的钱,大约是2%。所以,一个亿的GMV,人均收入大约是200万。
淘宝的人均利润比中国供应商要高。中国供应商每一百万收入大约25万净利,淘宝每一百万收入五十万到六十万净利。这一个人的交易额意味着什么呢?为公司带来两百万的收入和人均100万的利润。
你们去看一下谷歌一年收入是多少,人数有多少,利润有多少,你去除一除。你去看一下facebook的收入、利润,把facebook的人数除一除。
一个互联网公司没有人均10万美元的利润贡献,就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。
所以大家只看到有多大、发展有多快;而这个大和快的背后,是效率。效率最重要的一个指标,就是人效。
哪些是效率?
你只要听到这个词里面,带个“效”,或者带个“率”的,都是你要关注的。
个人效率提升
如何提高效率,我们今天会分五个环节来讲。第一个部分,就是个人效率的提升。
既然谈个人效率提升,我们就要看今天的个人——我们的客户、我们的团队成员、我们的员工,都是什么样的人。
中国今天的社会中坚力量,我指是消费中坚力量,也包括我们每家公司的团队中坚力量,都基本上在85后到90后并逐渐走向95后。
那我们要了解,中国的85后、90后和95后,分别有什么重要的特点。你了解了这群人的特点,才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,再来谈谈这群人的个人效率提升如何做到。
事实上,85后才是中国真正互联网的第一代人。
中国主要的互联网公司都诞生在1999年,在2000年之前几乎没有互联网。一个1980年出生的人,2000年时候20岁,在2000年接触互联网。所以,他们基本上是工作以后接触互联网的。
1985年不一样,2000年几岁,十五十六岁,有六到七年的时间在学校里面,他们是中国生活在互联网的一代人。
90后、95后又不一样。特别是到了95后,他们肯定是互联网一代,但他们又是纯得不能再纯的移动互联网一代人。他的手机、他的pad就是他心目中对电脑的第一认识。
这是使用互联网习惯的标志性区别。85开始是互联网,但他们是PC互联网,90后特别95后纯移动互联网,我们第一个要记住的。
我们第二个要记住的,85后是中国温饱一代,90后95后是中国小康一代。
阿里的招聘,希望自己的这支队伍要能吃苦,就会问应聘者:你这辈子吃的最大苦是什么。前段时间有个人这么回答,他说从上海坐火车去无锡,没有买到座位票,他是站过去的,站了整整两个小时,好辛苦。一个90后、95后认为这样很苦,他不是真的能吃苦。
今天广州这个地方,四五千块钱的蓝领工作,不是老板炒你,是你炒老板。马路上到处贴着招工,四五千的工资,中国马上将进入劳动力短缺。
白领是不是好一点?如果是广州的年轻人,他的父亲、他的祖父辈如果在广州都有房。广州随便一套房几百万,他会在意在你公司领每个月一万块钱的工资吗?
85、80出生的人,饿过肚子的人还真有,95后还有吗?很难找到。所以他们是真正的有财富安全感的。
第三个要记住的,90、95后是中国独生子女2.0,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是独生子女。那么2.0跟1.0有什么不一样呢?就是1.0所有的好处和坏处都成倍的放大。
放大一个表现形式,就是财富的安全感特别强,心理的安全感特别弱。
和富士康的郭台铭董事长也挺熟的,经常交流。
过去15年前他的工人主力是80后,离开工厂就进宿舍:把钱存着,回老家造房子,讨老婆,不花钱的,反正富士康包吃包住。
富士康现在给双倍、三倍的加班费,员工也不愿意加班。
郭董给每个宿舍楼下面安了一张防自杀网,我认为这是一个笑话:你薄薄的一张网能拦住一个人必死的决心吗?
但一年后发现这张网真的拦住了,不死人了。为什么?
原来在宿舍里跟同事吵架,一言不合就上楼顶跳下来。现在知道有张网了,上楼顶跳下来摔不死。但还是想死啊,走出宿舍出去找,气冲冲地去大街上转两条街找死的方法,一看大街上灯红酒绿不想死了,回来了。
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的是什么?90后、95后,心里安全感比以前低很多,以前的人有想死必死的决心。90后、95后说死就死,说不死就不死。他心里很脆弱。
基于这样才会有我现在这句话,面对这样的客户和面对这样的员工:好玩比好用重要。
短缺经济的时候,好用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现在经济挺好,日子也不错,光好用可能就不够了。
诺基亚到现在也没整明白它是怎么死的。
你们可能都不知道,诺基亚最后几个机型,在音乐、游戏、地图方面都有设置。也是触摸屏,还花钱买了几百万首歌的版权可以免费听,几万款游戏装在手机里,但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。
问题在哪儿?诺基亚作为电话,作为通讯工具,是真的好用。我自己现身说法,我最后一部诺基亚大概用到2015年,去非洲看动物,我们离狮子十米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,狮子吓一跳,我也吓一跳。周围所有苹果三星手机都没有信号,就诺基亚有信号。
所以诺基亚始终认为,我是要做一个好用的通讯工具,他们也是这么做的。
但我们有机会去跟苹果高管交流,苹果高管就说了一个问题。他说我们调研,每天打电话超过2个小时的,基本上是在呼叫中心工作的人,一般人不太会超过两个小时。但是玩手机,中国人现在平均要一天超过三个小时。
所以苹果定位是首先是好玩,其次才是好用。
做产品是这样。
今天对员工,要差不多好玩比好用重要。
我们以前离职员工都要谈话,为什么离开,待遇不好吗?发展机会不好吗?没有股权吗?
都不是,他说我这个老板老板着个脸,一点不好玩,我要找一个好玩的老板。很多员工今天追求的不再是过去的“对员工好”。
怎么叫对员工好呢?给予培训,给很好的福利,给工资、奖金、职业道路发展规划等等,希望公司成为对员工一个有用的公司。
这一代的90、95后,因为他有极强的财富安全感,他就不再追求这个公司对他有多好用,他追求的是这个公司有多好玩。
去年夏天,我带中国一些领导去硅谷的facebook办公室参观。转了一圈到门口了,领导问我怎么不带他们去看办公区域。我说我们刚刚走的都是办公区域。
那里的办公区域跟游乐场没什么区别,所以领导转完以后,以为转了半天都是活动区、娱乐区、休闲区。但实际刚才我们走的每一块土地都是facebook的办公区域。
facebook创始人平时也不在自己办公室办公,但是他有一个玻璃房子是办公室——没有任何窗帘透明的,所有人都能看到他。我们中国的带去参观的人,觉得这个机会难得,跑到办公室那儿,要拍照。
咱们想象一下,在中国公司会发生什么情况呢?第一,这种情况不会发生,中国公司老板不会有透明办公室。假设中国老板有,如果参观的人拿手机去拍,门口会站两个保镖挡:请勿摄影,违者罚款。
但facebook这里门口放了一块牌子,写的是:请不要拍摄笼子中的动物。他把自己当一个动物。我们看到那个牌子,还有中文写的,不仅英文,中英文对照。
那我想说明什么?在facebook好玩比好用重要。
这个老板自己把自己变成很好玩的人。只有一个很好玩的人,在自己的玻璃房门口,讨厌别人拍照的时候,才会挂出这么一块挺好玩的牌子。
自我驱动是个人效率最好的来源。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,你不想成长,谁能逼你。所以我们要问自己的企业,有没有做成一个自我驱动的公司。
讲讲案例。
淘宝有赛马会。什么是赛马会呢?整个集团都在推广——我的级别,我做主。后来延伸——我的工资,我作主。
以前是什么形式呢?
领导考察,觉得你表现不错,找你谈话:你要晋升了。在我们年轻的时候,受宠若惊——领导要晋升我。
现在我们对优秀的销售说,你做得不错,明年打算升你做主管了,继续努力。销售一听:我为什么要当主管?我做销售挺开心的。我们对优秀的工程师说,你可以去做主管了。码农却说,我管好自己就行,不要管别人。
这代人不一样了。
后来我们怎么解决的呢?自我驱动。年初,如果你觉得年底想晋升,就报名。不报名的人就一定不会晋升。能不能晋升两级?行,你报名,你报名晋升两级,我们就用两级的标准来要求你。
对于这代人来说,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给他他自我驱动的机制。
自我驱动是个人效率最好的来源。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,你不想成长,谁能逼你。所以我们要问自己的企业,有没有做成一个自我驱动的公司。
这个机制还包括什么呢?你要把一个拉开的组织,想办法变小。为什么呢?个人在一个一万人的公司,或者哪怕一百人的公司,他的成就感,都变的很小了。
最小作战单位如果有活力、能驱动,一个公司就有活力。最近很多小店,都改成了“内部员工加盟”,让员工自己当老板。
每个人为自己的梦想做事,才可能成功。理想跟梦想的区别是什么?每个人的是梦想,一群人的才是理想。不要和单个人谈理想,每个人有自己的梦想,但是梦想一定不是鸡血。
这个梦想可以是财富,但不一定是财富。
梦想是每个人独立的。一个团队最重要了解你的团队每个人的梦想什么,帮助他实现、给他机制实现。让他为了自己的梦想,去自我驱动。
个人效率的提升,光是自我驱动是不够的。还是要有约束。但是90后他不喜欢被约束,那怎么办?要提倡自我约束。
举个例子。
阿里巴巴的很多客服、销售是女同学。2006年、2007年的时候,特别85后很多女孩子结婚了,要生孩子了。那个时候阿里巴巴整个我们的园区都是挺着大肚子的,我们平均一年生个700到800个孩子。
那个时候因为这类员工都在电脑亲工作,我们要给她们配一个防辐射的孕妇装,买最好的牌子,一件三百多,加上换洗的,一个孕妇发两件,也就是600多。算下来,一年48万。
这笔钱对那个时候的阿里巴巴说大不大,但已经也是笔钱。总得定个规定。
行政部规定了孕妇装的领用办法:当事人申请,主管批准。后来又想,主管怎么能确保这个人是不是真怀孕呢,就要配一个几级以上怀孕证明。
应该说这个规定不复杂。 而且600块钱领出去,确实总得有一个流程手续吧?但后来发现,这就是一个很愚蠢的政策:这个孕妇服不好看,女孩子爱美,没事不会套孕妇装。
我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员工呢?就让她自己领吧。当时行政部提出了反对遇见,万一她给自己朋友领呢?
后来阿里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宣讲,告诉所有员工,给大家准备了孕妇服,保护大家和未来下一代的身体健康,是给在职员工领的。如果你觉得很好,想给亲戚朋友送一件,到小卖部去买。如果你觉得你在阿里的待遇或者对朋友的友谊不值得这个捡钱,你也可以多领。
给员工把话讲透,就把原来的政策取消了。过了一年问领出去多少孕妇服,大概还是800件左右,说明也没有员工来占这个便宜,冒充怀孕。
你要跟员工宣讲,员工会自我约束,不要太担心。组织效率中最重要的两个字,就是信任。
讲这个例子以后,再讲一个更大一点例子。
在阿里加班,可以再吃一顿晚饭。当时,一顿晚饭公司出15块钱,大约一年两百五十个工作日,一年要吃掉差不多两千多万加班费。
最早的管理办法很简单,员工提申请,主管批准。主管批准加班,撕张券给你,六点钟开饭,你就去吃饭。这个制度,很多人觉得很正常,用了很多年。
但是,我们再问自己,这个制度是不是真的好?
第一,谁也没有规定工作到几点以后是加班。所以确实有一批人,六点钟吃饭,申请加班,吃完以后,六点半加班到七点钟走了。于公司,也没有什么制度说这不可以。
第二,我们从来没有去想,每天五、六千个人,提加班申请,主管批准,发一张券,这个动作,花了多少时间,花了多少钱。
好像这是不花钱的。实际上你想想看,每天五、六千个人写一个“今天要加班”,还得写一个理由:什么项目加班。主管看一眼批,还得撕一张券给你。
从来没有人计算这个成本。
后来我们跟员工讲清楚,加班晚餐是给加班的员工吃的,你不加班最好不要吃。但是如果你今天觉得很累,回去不想做饭,想吃完以后再回去,也没关系。反正公司是我们大家的,我们把公司吃光了,吃穷了,我们散伙。
一年下来,大概前一年加班餐费在1400万左右,取消报批制以后,多了大概100万,变成1500万了。
但计算一下,200多工作日,每天四、五千人打申请,主管批准发券,这事值不值一百万?中间消耗掉的人工,消耗掉的效率何止一百万。
你的公司,你的组织,有没有这样的制度?这是愚蠢的制度,官僚就是这么来的,组织的效率就是这么下降的。
提高个人效率,除了自我激励以外,不要有太多级约束。
我们相信大部分团队,能够有自我约束能力,有正常的道德底线。但是你要跟他讲,是什么样的道德底线。群众之间也是会互相监督的。
组织效率提升
组织效率下降的最大问题就是你对团队没有基本信任。
为什么创业的时候,效率都比较高?
所有的人知根知底,一个团队以前可能还一起共事过,不仅是默契,更多是一种信任。创业初期,信任带来了创业公司的简单,但随着越来越多陌生人加入,不信任开始增加。
当年支付宝有一句话,广告词非常好:因为信任,所以简单。我把这句话连下去,因为信任,所以简单;因为简单,所以高效。
公司中我们都希望老板和员工是互相信任的,但怎么做到呢?
我给大家建议的是,强势的一方要率先迈出一步。对员工来说,你是老板,你是公司,你就是强势的,你看阿里巴巴这些事,首先就是我们不相信员工了。员工说我怀孕了,我们不相信他;员工说我今天晚上要加班,多吃一顿饭,你不相信他。
强势一方不信任,那么你就不要指望员工来信任你。
组织高效有一个很重要的事:企业文化是干什么的?
就两件事——日子好的时候,企业文化带来信任,使公司变得简单高效;在公司快不行的时候,决定你能不能扛过来。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特别不容易,就是红军的价值观在起作用。
回到互联网时代,组织效率的提升,需要四个在线:员工在线、产品在线、客户在线、管理在线。这四个“在线”顺序还不能出错。
什么叫“在线”?
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。PC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人机分离,人跟电脑是不在一起的。在那个时候,我们就不能谈四个“在线”。而移动互联网,让四个“在线”变得可行。
今天,特别是传统企业,首先会做的第一个在线是什么呢?产品在线,他把公司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挂到网上、APP上,然后说:我拥抱互联网了。但是没人来。
这是次序错了。第一步要做的是员工在线。以前让员工在线,需要给每个人配一台电脑,需要花很多钱。在今天不需要。自己的手机就是一台电脑,就能实现员工在线。
员工上线后,再把产品搬上线,再把客户搬上线。在互联网时代,黏住客户的不是组织,一定是个人,人拉人,才有黏性;而人是不会去跟从一个组织的。
举个例子。
这是一家我们免费咨询半天,还没有机会投资的好公司,叫孩子王,总部在南京,现在在全国扩张,它的每个销售就是母婴顾问。
孩子王实现的是100%客户必须是电子化会员,100%的客户是交到每个员工手里,哪个员工先把这个客户发展成他的电子会员的,终身就是他的客户。
所以,我们有一次去看孩子王的店,见到一个母婴顾问,他打开手机,上面963个客户,就都是他的客户,一个月可以挣两、三万块钱。
他说他以前是开母婴店的,现在把小店关了:我的小店多累,才几个客户,不过两百多个商品。现在孩子王,却可以给我七千个商品的产品库。
你可以理解为产品在线,赋能给了这个员工七千个商品,给了他963个用户。
另外,这个母婴顾问擅长做的是婴儿护肤类产品。但是膳食类的,婴儿吃东西他并不熟悉。没关系,公司背后有知识库,很多问题都是自动回答,也就是推荐回答的问题。他按一下就用个人名义发出去了,这个就是管理在线。
还有,店长会在所有对话群里面,意味着你不能在里面跟客户乱说,在里面加不是孩子王的产品,这就叫管理在线。
上面提到的这个员工,他个人不觉得是在给孩子王上班。他觉得这900多个客户,每个月还得涨好几十个,就是他一辈子的资产。
下班时他告诉我,还要去给一个客户送两桶奶粉。这是公司要求的吗?不是,他自己想去送,因为上门没准会带点别的生意,把公司物流成本也省了。为什么?他觉得这个客户首先是他的,其次才是孩子王的。
这就是我前面讲的第一个环节,个人效率提升,孩子王充分实现了个人自我驱动。组织效率的提升,就是你让每一个员工,都具备组织赋予他的能力,这是他个人实现不了的。
这个母婴顾问,他自己怎么可能会有七千种商品来卖?一个母婴店怎么可能有上千个客户,而且每个月都在增加?一个人怎么可能懂所有母婴知识?
平台首先要对每一个团队,每一个个人真正有价值。所以这个母婴顾问才不会离开孩子王的平台,否则他自己创业去了。他不会创业,是他认为在孩子王也是一种自我驱动的创业。
资产效率提升
提高资产效率只有两种办法。
第一,是防止产生新的闲置资源;第二,是释放闲置资源。
防止产生新的闲置资源
我们以前做传统的零售,真的很苦:每一方都不满意。
我在类似百安居、沃尔玛这样的公司,供应商恨死我们——每年被你们压榨,被你们搞得我们赚不了钱。
消费者也没给我们写表扬信说,你们的东西真便宜,谢谢你们。东西不是特别便宜。
是不是我们真的一头压榨了供应商,一头又没有给消费者太多便宜呢?是不是零售企业真的赚很多钱呢?也不是。零售企业全世界平均利润率3%-5%,很低。一不小心前十个月赚的钱,就会12月份赔进去。因为库存出问题,清仓把利润全部赔掉。
所以这事不太符合商业原理。供应商在骂零售商,消费者没有表扬零售商,零售商到了年底一数钱没赚多少。
有个电视节目叫爸爸去哪儿了,我们不担心“爸爸去哪儿了”,担心钱去哪儿了。
这个钱去哪儿了呢?传统行业有一个重要法则——二八原则:20%的商品或客户,带来80%的销售和80%的利润。
问题就出在这个二八原则。20%的产品带来80%销售,这是你赚钱。坏就坏在,加上80%的产品,带来的那个20%销售,就不赚钱了。
比如说卖鞋子的店,你得备一个50码的超大码吧?这种码是给姚明这样的人穿的,但是你不知道姚明今年会不会走进你这个店。可能他就走不进来。但为了满足客户需要,你有一千家卖鞋子的店,就得每个店都放一双超大码的鞋子。
这就是二八原则里面的“八”,互联网诞生给它一个名字,叫长尾产品:占用了你的商业面积,降低资金周转效率,“二”赚来的钱被“八”消耗掉了。这是零售企业和很多实体经济最痛苦的地方。
互联网1.0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?
互联网的存在扩大了“商圈”的概念,只要物流能触及的点,都是它的商圈。
像京东,就一个中央仓库,备了十双像姚明脚一样大的鞋子,全世界的姚明都可以来买,就不需要每个门店备这样的货了。
今天天猫超市如果是自营的话,周转速度可以一年50次。传统做零售的听了就头这么大:我们真的不是同一种动物——零售一年五次、六次就谢天谢地了;互联网可以做到五十次到六十次。
为什么呢?他只用一个仓,更何况他还不占用昂贵的零售面积,所以1.0,1.0时代互联网,电商是这样来提高资产效率的。
所以互联网1.0,让库存效率提高到了极致,电商是这样来提高资产效率的。而互联网2.0,就是消费者按需定制,零库存。意味着我们没有制造新的将要被闲置的资源。
所以如何防止产生新的闲置资源呢?就是按需求去生产去组织,不是组织先生产产品,再去找消费者。
释放闲置资产
那么已经闲置的资产,如何释放呢?
移动互联网时代,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释放闲置资产。
比较典型的商业模式是优步、滴滴打车。司机在马路上绕,车闲着、人也闲着。有很多私家车,闲着也是闲着。你把他释放出来,所以才能够让一个屌丝享受VIP待遇,打个奔驰从这儿到机场五十块、一百块,因为车本来就闲着。
现在叫“网约车”,之前叫什么呢?“电约车”——电话也是可以约车的。
这里区别是什么:以前你电话打给一个单位约一辆车,调度台就会问哪位师傅在你那里附近,有一个客人要用车。结果这个师傅过去了,过去以后你不在那里了。这就是约不到,对不上。到底哪个司机离你那里近谁也不知道。
网约车是什么?我们叫人机合一,人、手机、时间、地点、支付五位一体。定位就告诉你,谁的闲置资源离我最近,因为有支付平台,就建立了交易信任,合在一起能够释放闲置资源。
原来是闲置资源闲在那儿,没办法释放出来,移动互联网来了释放出来。
什么叫共享经济?什么叫分享经济?
我很看好把闲置资源释放出来的分享经济,不看好重新投入资源做共享经济。
今天有很多做类似AIRBNB的。黄牛把房子先租下来,再转租出去,说我这是分享经济,并不是。
当你包下了这个资源,你就有固定的成本。公寓和酒店最重要盈利模式就是入住率,我从来没见过世界上有什么酒店入住率只有50%还能挣钱的,大都要到80~90%。
为什么入住率很重要呢?你没入住的房间就是闲置资产。
分享经济不用考虑“率”:我的房子闲着也是闲着,空也是空着,无所谓。但要是某某白领公寓是我投资,我来建的,或者我是包段的,那就是伪分享经济,最多是一个共享经济。
共享经济就是要追求资产利用率。
经常有人问我对摩拜单车、OFO怎么看。我只问每辆车每天的使用率。这是这个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。我不在乎你有多少车,这不重要。每一辆车每天的使用率,这个效率低就是这个公司效率低。
只要看到有资产,就要问这个资产的使用率。
如果不能让资产的使用率提高,它就没有创造价值。
做零售很痛苦,一个商场每天、每周总有一些相对比较空的时候。那你要动的脑筋就是如何提高资产使用率。对“闲着也是闲着”的资产,有没有更开放的方法来提供给别人使用。
很多人做企业,看到资产闲置,觉得不是那么惊心动魄,没那么心疼,因为资产的钱已经花了。但是你没想到其实搁在那儿没有用,每天造成的效率损失是很高的。
我们做零售,搞了半天没搞明白怎么赚钱。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库存周转率太慢,一部分是商业面积平效太低。北方有句话叫“钝刀子拉肉”,看不见的手把应该属于我们的利润吃掉了。
战略效率提升
因为战略都是谈发展比较多,一谈“发展”就有“规模”二字。我们先来讲讲规模和效率的关系。
不是所有的企业,所有的行业,规模都会带来效率。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叫三级规模效益理论。
先说最小的一级,三平方公里规模效率。大量的O2O,属于这一级。
我们以外卖平台为例。
我现在在广州正佳广场,那广州番禺区有什么好吃的餐厅,跟我点外卖有关吗?没关系。要是在番禺一个面馆点,送来成面疙瘩了。北京有什么好吃的跟我有关系吗?更没关系了。
我作为一个消费者关心什么呢?打开手机点餐,看周围3平方公里有什么好吃的能给我送过来。全国这个平台上有一百万餐厅?关我什么事。
对一个餐厅,他关心的是什么?送货半径就这三平方公里,在这三平方公里你范围内,你这个平台一天给我带来多少个订单。你平台全国有900万单?还是那句话,关我什么事。
这就意味着无论消费者还是卖家,不会因为你的平台大,而给你更多的钱;意味着每一个三平方公里都必须赚钱。
千万不要忽悠投资人说:我每一个三平方公里不赚钱,我一百个这样的三平方公里的单位放在一起,就赚钱了。你每个都不赚钱,那一百个也不赚钱,一万个更不赚钱。
这个模式是不是非常不好呢?也不是说不好,但每三平方公里都赚钱是非常困难的。
有没有比这个模式稍微幸福一点的呢?有,我们叫同城效应。也就是“三级规模效益理论”的第二个效应。
什么样的公司是同城效应呢?
比如58同城。我们看58上最多的什么?租房、找工作、搬家。我住在天河区,找一个海珠区的搬家公司也没事;我要找份工作,今天在正佳广场,但番禺的工作我也会考虑。
所以,每个城市,就是他提供的服务,倒不局限于三平方公里了,他提供的是同城服务。
跨地区有用吗?我现在在广州,想找一家特别好的搬家公司。但这公司在深圳,就不太行了吧?即使广州离深圳并不远,他们也不具备协同效应,不具备规模效应。
那么这类公司也很简单,你要做到每个城市都赚钱。
只有第三种公司才有全国或者全球规模效应。
比如说沃尔玛当年,他全球采购,全球供货,买得多,省得多。为什么沃尔玛在中国做不到呢?它的全球的供应链和采购规模在中国没用。中国另外搞一套供应链,那就比不过我们本地的超市了。天猫、京东只要物流能覆盖全国,就有全国规模效应。
三级规模效应理论听明白以后怎么运用呢?
还是回到我现在做投资,一年收到了商业计划书几百份,长的都很像:A轮做好一个城市,B轮做北上广深,C轮做15个核心城市,然后就没有了,很多公司到C轮戛然而止。
因为他不理解,不是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要做北上广深的,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必须全国铺开15个一线城市去做的。除非你是全国规模效应,你才需要北上广深,才需要15个城市。
所以效率的核心,在大部分的行业,要做密度,把密度做起来。密度做的高,效率就容易提升。
比如密度高,物流费用就一定会便宜。我这个车,一车可以配送更多的店,单车的物流配送费用一定会下降。同一个区域供应商基本就是同一批,听上去20个亿,其实你是10个亿找一个供应商买,另10个亿问另外一个供应商买。
你在一个区域把密度做起来,你的品牌就容易传播。有一些品牌在广州很有名,去佛山就很容易。但你这个品牌在广州很有名,北京就没有人听说过。口碑营销是最便宜的营销,你营销费用又降低,效率又高,获客成本就又降低了。
中国国家这么大,你急什么?一个省就是欧洲一个国家。一个省动不动就是五千万人、一亿人,做好这些人的生意就足够了,你已经是富可敌国了。
所以战略的效率提升,首先要判断我们是做什么样的规模效益,战略的判断错误,战略效率就会非常低下。
马云和柳传志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中国企业家。
定战略、搭班子、带队伍,顺时针,这是马云告诉我的三句话。阿里是这么做的。柳传志告诉我,是搭班子、定战略、带队伍。
两大高人,九个字都是一样的,次序不同。
有一天我也问马云,你跟柳老两个人三句话都一样,为什么你们两个次序不一样。我说谁对,马云说都对,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次序。
公司刚创的时候,请你用柳老的方法,搭班子、定战略、带队伍。
为什么呢?我们叫看菜吃饭,还是看饭吃菜。
你刚创业,没有马云这么强大的忽悠能力,那你就是有多少人制定一个符合这些人能干的战略,所以你是先搭班子,后定战略。带队伍是一样的。
但是你到了一定规模,你就是先定战略,再搭班子。也就是我用这个战略,如果发现班子有欠缺的话,我是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弥补我的短板,去实现我的战略。所以这是战略效率当中,你首先把搭班子和定战略的次序,在自己的企业不同阶段去选择正确。
公司以后有一定规模,会面临着创新乏力,或者叫战略定位方向不清。
什么是一国两制呢?好的战略,不是在会议中讨论出来,而是试出来的。首先问自己有没有给了他一国两制的政策,一个公司一套制度,是不可能有新的战略亮点的。
那么如何把战略亮点找出来呢?复盘。
复盘复什么?看那些试点项目有没有试出来,试出来后愿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。复盘是说:我们犯过什么错误,犯过的错误能不能记下来不再犯。
很多公司三年战略、五年战略写完就搁那儿了,有阶段性的复盘吗,有回头来看一看吗?
战略的核心就是取舍、排序、资源分配。什么战略?试点成功我取,试点不成功我舍。三个都成功了,排序,我优先发展哪一个,排完序资源分配。
什么是资源?人、钱。你有没有把最好的人,最好的钱,最多的钱,压到你最看好的试点已成功的项目上。
创新效率提升
第五个模块是针对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来讲,创新效率。公司越大,创新效率越低越贫乏。
阿里巴巴不是神一样公司,阿里巴巴也犯很多错误。马云说他只想写一部书,叫《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》,到现在还没写。我估计他还没凑满一千零一个错误,凑满的时候会写。
再聊聊阿里巴巴犯过的错误。曾经一度2007年吧,阿里想做一个公司,叫阿里软件。
当时这个梦想很好:一天一块钱用上世界级的企业软件,也就是让中小企业一天付块钱用企业软件。
那时候我们已经有几十万的付费中小企业,和技术上非常优秀的团队,我们觉得做这件事是水到渠成。当时投资2亿人民币,做了两年,无疾而终,没有做出来。
我们所有的人坐下来复盘,说我们为什么失败了。
第一,去领军做这件事的人,不是他自告奋勇的,是任命他去做的。比如老总说,小王,我觉得你不错,你去领一个创新项目吧。小王迫于老板的淫威,答应了。其实他内心也是觉得这事不靠谱,他也没信心,但不好说出来。
你们问一下自己,当年你们去创业,有人来任命你吗?没有的。所以创新创业必须自我驱动,他自己认为这事靠谱。
第二,我们检讨阿里软件,钱给的太多了,一下子给两个亿,钱多人一定就变傻了。创业的时候,是没有钱的时候,是你要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时候,也是你最聪明的时候。
钱多了,最多你用了团队,为老板负责,追求投资回报率,这还是碰到一个负责的团队。但没钱你就不会去想投入产出率,你要想的是:我不投入也有产出率。这个时候就是特别聪明的时候。
我们觉得阿里软件钱给多了,所以后来又想做一个项目,这个项目叫阿里妈妈。
马云这种怪名字挺多,他觉得有爸爸没妈妈挺孤单的,很早就把域名都注册好了。从名字知道这个项目多重要,那是爸爸的另一半,叫阿里妈妈。
今天淘宝的收入的将近70%跟阿里妈妈有关,可见阿里妈妈这个项目有多重要。那是个什么呢?其实就是今天的阿里直通车,阿里钻石展位,阿里淘宝的联盟,它的基础就是阿里妈妈。它是一个广告系统。
当时淘宝不知道怎么赚钱,后来想想可能广告还是靠谱的。但是阿里原来没有这个互联网广告的基因和技术,也没有团队,怎么办呢?当时是想去买另外一家公司,喊价是四亿美金。
阿里那时候想去买,没钱,被别人买走了。我们融资成功以后,融了17亿美金。我们又去找买了那个公司的人说,你刚买了6个月,4亿美金买的,出10个亿卖不卖?
但人家听说融了17个亿,就说,15个亿就卖。
这么一来我们就不干了。17亿美金,全世界路演好辛苦,拿回来口袋里没捂热呢,买不起。不要觉得阿里都是财大气粗,那个时候手上有17亿美金,花15亿美金这事不敢干,虽然我们认为很重要。
创业没有退路,买不了就自己干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决定自己做阿里妈妈。
我为什么要讲前面这两个前提?你要看为了做这件事,阿里愿意花多少钱去买——十亿美金。
这个事结果告诉你,是成了的。成了有多大意义,淘宝70%左右的收入,跟阿里妈妈有关。
讲完这个我们再来时候,当时我们花多少钱去干这个项目呢?马云伸了两个手指头。
我们的同事站出来:老大,两亿美金,对不对?马云说NO,太多了。那么,两亿人民币?马云说No。那两千万人民币总要吧?马云说200万。
马云不是数学不好吗?有的时候数学不好的人也挺难对付的,他的算法跟你不一样。
他说我是怎么算的。我们1999年,十几个人凑了50万人民币,把阿里巴巴做到2008年这个规模,上市部分就两三百亿美金。充分考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,我认为2008年的200万,还是比1999年的50万值钱。如果50万可以,200万应该可以成的。
200万那谁来干呢?
我们在一定范围内让大家来报名:公司只投资200万,你也可以参与投资,占百分之二、三十,也就是40万到60万。
如果你是集团内部来申请的话,集团原有的级别、工资、股权全部拿掉。做好了呢?公司会用风险投资的方法来追加投资,最后可以和淘宝换股合并回去。
这两百万我们叫包括了所有事情,你如果用公司的办公室、律师、电脑,都是要算钱的。员工的工资也是含在这两百万里面的。
所以他们第一件事就去找马云说这条件实在太苛刻了,那要不我们就去你以前创业的地方,湖畔花园。所以租金费用就省了。另外高管决定不拿工资,把人工成本也抠下来了。
第一关第二关过了,第三关又有问题了。当时为什么要两亿人民币?是必须要。因为当时算了一下,做这个东西要流量,整个阿里的流量和很多账外的流量。
当时算怎么都需要五千台服务器,那个时候服务器两万一台,光服务器投入就是一个亿。但只有两百万,租都租不起。
所以那群人,在公司上上下下到处去找财务上已经折旧折光的,报废了的服务器。找到两千七百台。工程师是有创造力的,他通过不同的架构,让2700台旧的服务器起到5000台新的服务器同样的作用。
还不行,原来为什么要2个亿,还有一个亿干什么呢?阿里妈妈除了淘宝内部的流量,需要外部的流量。外部流量都被百度别的公司包了,或者百度联盟圈进去了。
那个时候百度的分成体系好像是六四开,百度拿六。我们宣布一个政策,95比5,我们只拿5,你拿95,但是条件是没有预付款,有帐分帐。
很多网站就敢于挑战一下百度,所以一下子就起到了一个淘宝联盟的颠覆性作用。最后这个项目成了。
我们来看看做了一个什么事:我们又回到了一个创业的环境——回到了马云的家,只有两百万,又得整天做空手套白狼的事。
那个时候我还想,这帮都是工程师为主,去成立一个公司,什么工商、税务都不懂,要不要公司的法务部、财务部给他们办了。
马云说别这样,他说最讨厌所谓的孵化器。你这样工程师好像都变成了圈养的动物,创业都是野生动物。谁说工程师不应该学着办工商登记?谁说工程师不应该学税务、搞关系?他必须去,这就是他的生存能力。
不能把他这些给外包了,外包了他们就不是野生动物了,而是圈养的动物。我们都知道圈养的动物就是猪、羊,出来是要被别人宰的。而野生动物是宰别人的,野生老虎是吃人的。
所以还原了一个创业的环境。
第二,我们又用内部创投的方法。当时我问马云这200万不成怎么办?他说2个亿,输一次我们就不敢乱来了。但200万搞100个,总有一个成的,不就200万一个嘛。所以内部是有创投的方法,叫创意的环境,创投的方法。
才能把创新效率提高,提升这个创新的成功率。
那么同时,有公司有组织,就会有很多怪话,风言风语。这种方法最好是让公司又回到一个公平、公正,没有风言风语的环境。
比如说公司真用两个亿美金这事做成了,一定有风言风语:那个人跟马云关系好,给他两亿做成了,给我一个亿我就能做成。
没做成那个风凉话更难听:还是因为跟马云关系好,给他2亿美金,2亿美金没做成。
但这件事是怎么做成的?把自己的股权卖掉,把级别扔了,还会有人说跟马云关系好吗?不是问你报名了吗,你怎么不来。
所以阿里的组织在整个创新效率上,应该说成功率非常高。
凡是每一次我们把它还原成创业环境的,成功率就高;每次有点大公司做派,公司任命一个好像能力很强的人,抽调一个团队,公司组织资金,公司提供资源,凡是这么来干创新的,失败率都很高。
而创新效率的低下,不仅是对钱的浪费,也是对公司战略机会的最大浪费。所以在战略效率以后,那我要提一下创新效率的提升。
如何提升效率,分为五个环节,分别为:
个人效率提升、
组织效率提升
资产效率提升
战略效率提升
创新效率提升。
综述:
做投资五年多来,收到无数的BP计划。永远是讲“我规模有多大”、“我今天有多大”、“我未来会做得有多大”,还有“我有多快”。
“我有多大”、“我有多快”,是所有商业计划书的主题思想,或者是忽悠投资人的主要方向。但从来没有没有人在BP当中说:我效率有多高——我今天效率有多高;未来随着我多快、多大以后,我的效率有多高。
商业的本质,除了增长以外还有效率。没有效率的增长,不是慢性自杀,而是加速自杀。
1、个人效率提升
自我驱动是个人效率最好的来源。
最小的作战单位有活力,公司就有活力。
信任员工,提倡员工的自我约束。
一个团队最重要了解你的团队每个人的梦想什么,帮助他实现、给他机制实现。让他为了自己的梦想,去自我驱动。
2、组织效率提升
组织效率下降的最大问题就是你对团队没有基本信任。
为什么创业的时候,效率都比较高?
所有的人知根知底,一个团队以前可能还一起共事过,不仅是默契,更多是一种信任。创业初期,信任带来了创业公司的简单,但随着越来越多陌生人加入,不信任开始增加。
因为信任,所以简单;因为简单,所以高效。
公司中我们都希望老板和员工是互相信任的,但怎么做到呢?
我给大家建议的是,强势的一方要率先迈出一步。对员工来说,你是老板,你是公司,你就是强势的。
企业文化是干什么的?
就两件事——日子好的时候,企业文化带来信任,使公司变得简单高效;
在公司快不行的时候,决定你能不能扛过来。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特别不容易,就是红军的价值观在起作用。
回到互联网时代,组织效率的提升,需要四个在线:员工在线、产品在线、客户在线、管理在线。这四个“在线”顺序还不能出错。
在互联网时代,黏住客户的不是组织,一定是个人,人拉人,才有黏性;而人是不会去跟从一个组织的。
3、资产效率提升
提高资产效率只有两种办法。
第一,是防止产生新的闲置资源;第二,是释放闲置资源。
防止产生新的闲置资源
按需求去生产去组织,不要先生产产品,再去找消费者
释放闲置资产
看好释放闲置资产的分享经济,不看好重新投入资源做共享经济
4、战略效率提升
三级规模效益理论
三平方公里规模效应
同城效应
全国全球规模效应
定战略、搭班子,带队伍
公司所处的阶段不同,定位战略的选择也不同
马云和柳传志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中国企业家。
定战略、搭班子、带队伍,顺时针,这是马云告诉我的三句话。阿里是这么做的。
柳传志告诉我,是搭班子、定战略、带队伍。
公司刚创的时候,请你用柳老的方法,搭班子、定战略、带队伍。
但是你到了一定规模,你就是先定战略,再搭班子。也就是我用这个战略,如果发现班子有欠缺的话,我是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弥补我的短板,去实现我的战略。所以这是战略效率当中,你首先把搭班子和定战略的次序,在自己的企业不同阶段去选择正确。
5、创新效率提升
凡是每一次我们把它还原成创业环境的,成功率就高;
每次有点大公司做派,公司任命一个好像能力很强的人,抽调一个团队,公司组织资金,公司提供资源,凡是这么来干创新的,失败率都很高。
而创新效率的低下,不仅是对钱的浪费,也是对公司战略机会的最大浪费。所以在战略效率以后,那我要提一下创新效率的提升。
提问环节要点分享:
对于职业生涯发展原则:
换行不换岗,换岗不换行
 

本软件是会员软件,如果你是会员,请登陆。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
  • 大小:1.66 GB
  • 时间:2018-04-25 09:11:37
  • 类型:学习资源
  • 等级:
  • 价格:5 点数
  • 微信:LDH701026